我省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决定出台 石家庄从“一米视角”绘就城市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27

近日,河北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迈出关键一步——《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决定》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我省首个专门针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制度性文件,标志着石家庄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正式将“儿童优先”理念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儿童优先,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

清晨7点40分,石家庄市柳辛庄公交站,四年级学生王诗宇和奶奶分别出示“小学生免费卡”和“护送家长卡”,顺利登上131路公交车。“我们坐车都免费!”王诗宇开心地说。这一惠民举措自2021年12月起实施,已累计发放小学生及护送家长免费乘车卡超52万张,有效缓解了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压力,也提升了儿童安全出行体验。

“我们在制定决定时始终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周亮表示,“不仅要固化现有经验,更要推动慢行交通体系建设,实现儿童主要活动场所周边交通安全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全覆盖。”

在长安区荣景园社区,全省首批省级儿童友好社区试点之一,处处体现着对儿童的细致关怀:设施加装防撞角,有声读书墙与科普长廊高度不超过一米,桌椅按儿童身高定制。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市妇联指导下,他们精心设计了适合低龄儿童的专属活动空间,从推车通道到功能区划,均以儿童安全与使用便利为核心。

“一米视角”重塑城市空间

“以前带孩子去公园,总觉得设施老旧,适合孩子的不多。现在好了,新公园都有专门的儿童活动区,滑梯、攀爬架、沙坑一应俱全,地面还铺了软塑胶,我们遛娃省心多了。”家长王晶晶感慨道。今年暑假,她带着9岁的儿子裴天磊完成了“打卡石家庄各大公园”的特别作业。

这一变化背后,是城市设计理念的深刻转变——从“成人视角”转向“一米视角”。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齐承英在调研中发现,传统公共空间设计往往忽视儿童需求。为此,他在审议决定时强调,必须在城市更新、公共设施建设中同步融入儿童友好元素。

《决定》明确提出,要配建适合儿童的服务设施、标识系统和安全防护装置,合理设置母婴室、儿童洗手池、儿童厕位及第三卫生间,并将儿童友好空间融入城市、街区、社区三级体系建设。未来,石家庄将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系统布局儿童友好型公园、绿地、街道和社区,打造多层次、广覆盖的儿童友好生活圈。

全面发展,构建儿童成长支持体系

儿童友好不仅体现在“硬件”提升,更在于“软件”赋能。近年来,石家庄持续开展“红领巾爱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发布6条博物馆主题研学线路,串联历史文化、革命传统与科技体验,让孩子们在行走中感知城市文脉。

为激发儿童创新潜能,《决定》提出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力度,建设儿童科创体验场馆和基地,打造科技研学平台。同时,持续举办“院士(专家)进校园”“石家庄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出台这一决定,不仅是落实国家部署的具体行动,更是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为儿童成长提供坚实保障。”石家庄市妇联主席王红全程参与决定起草。她指出,决定还强调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从家庭这一儿童成长的第一阵地发力,凝聚全社会关心、支持儿童发展的合力。

儿童是城市的未来,让城市对儿童更友好,就是让未来更美好。随着《决定》的落地实施,石家庄正以“一米的高度”重新丈量城市温度,用制度之力托举儿童健康成长,书写新时代宜居宜业省会城市的温暖篇章。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