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补短板、强功能、精管理 打造宜居魅力现代化滨海新城

发布时间:2025-09-24

河北省唐山市海岸线的东北部,一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如今焕发勃勃生机——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繁忙运转的自动化码头、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勾勒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这里是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海港经开区”),一座正加速崛起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近年来,海港经开区以提升城市品质为核心,围绕“补短板、强功能、精管理”持续发力,推动城市面貌实现根本性转变。自2022年以来,该区系统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和城市治理升级,致力于打造“高颜值”与“好气质”兼具的宜居魅力城市。

增绿添景,打造生态宜居“绿色走廊”

“这几年城市环境变化太大了!”家住王滩镇尹庄村的居民王芳由衷赞叹。如今的海港经开区,马路宽阔整洁,草木葱茏,花海斑斓,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

然而,这片生机盎然的背后,是与盐碱地的长期“博弈”。海港经开区几乎建在盐碱滩涂之上,地下水位高、水质苦咸,绿化难度极大。为此,该区创新采用“客土栽培+引种驯化”模式,因地制宜构建“绿网蓝脉、阡陌入城”的城市绿化空间格局。目前,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2.68%。

在道路绿化方面,海港经开区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推进,打造了海港大路、港兴大街等6条省级园林式道路,主次干道绿化普及率、绿地达标率均达100%。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区突破传统绿化思维,在乐港路沿线连片种植丹参、柴胡、黄芪等中草药植物,形成1300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年产中药材2000吨,年产值超12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劳动力年均增收3万元,真正让“绿化带”变身“致富带”。

同时,海港经开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微改造、精提升”。全区已建成36个公园绿地、12.4公里绿廊绿道,并增设40处智慧健身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近期,位于海港大路与文化大街交口的24小时免费五人制足球场正式开放,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

建好房修好路,夯实民生幸福根基

“小区绿地多、楼间距大,还有小广场,每天不出来遛遛弯儿都觉得浪费了这么好的环境。”74岁的刘素贤是王滩镇南孙庄村村民,得益于棚户区改造项目,她今年8月顺利搬进湖林景苑小区,圆了“楼房梦”。

湖林景苑是2024年新建成的棚改项目,共提供1300套安置住房。项目按照“最好的地段、最好的规划、最好的配套、最好的质量”的“四最”标准建设,并采用新型外墙保温一体化技术,实现节能与舒适并重。

“既要住得舒心,也要行得安心。”海港经开区持续推进路网体系建设。总投资17.7亿元的立体交通网络项目正加速推进:海滨路上跨疏港铁路立交、文化大街立交已建成通车;9号路东延工程缓解了集疏港压力;老沿海路下穿东港铁路立交全线贯通;乐港路跨沿海公路立交桥预计2024年内完工,将实现港口与后方企业运输的高效联通。

打造“智慧大脑”,推动城市精细高效治理

走进海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城市管理的各项数据。该中心于2023年10月正式运行,是海港经开区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脑”。

中心采用“1+1+1+N”架构(1个数字基础设施、1套智能中枢、1个运营中心、N类智慧应用),汇聚19个单位、13个平台、7800路视频和151万项数据资源,搭载35种AI算法,覆盖道路积水、占道经营、车辆违停等城市治理场景,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依托智慧平台,海港经开区还打造了“安全+应急”一体化智慧安全平台,接入化工园区企业视频与物联监测数据,全面提升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

在民生服务方面,智慧成果不断落地。惠泽小区内,一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格外引人注目。该站集光伏发电、储能与充电功能于一体,配备18个电动自行车接口和3个电动汽车充电桩,24小时智能服务,实现绿色能源自给自足。

2024年以来,海港经开区采用“利旧+新增”模式,在281个车棚加装4796个充电接口,并探索建设多功能新能源充电站,为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及公共设施供电,助力节能减排与安全高效并行。

从盐碱荒滩到宜居新城,从粗放管理到智慧治理,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正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品质。未来,该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奋力书写新时代宜居城市建设的精彩篇章。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