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民生之盼”为“群众之赞” 石家庄市20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

发布时间:2025-09-17

今年以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力推进20项民生工程。据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消息,目前各项工程均取得积极进展,多项任务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正将一个个“民生之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群众之赞”。

基础设施焕新,民生福祉提档升级

基础设施是民生之基。石家庄市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等工程,推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在棚户区改造方面,长安区东兆通村的村民刘彩霞深切感受到了变化:“过去的老平房变成11栋崭新的住宅楼,水电暖设施一应俱全,幼儿园小学全新升级,大门外狭窄的街巷变成宽阔的柏油马路……哪儿都是新的!这项民生工程让我们全村过上了新生活。”据悉,石家庄市今年计划建成交付9885套棚改安置房,目前已建成交付5458套,预计10月底前将全部完成。

老旧小区改造同样成效显著。正定县东门里社区水文所小区建成近40年,面临管道老化、墙面开裂等问题。今年被列入改造计划后,经多轮征求居民意见,制定了精准改造方案。目前,全市64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全面铺开。自2021年以来,石家庄市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208个,惠及居民30余万户,小区从“面子”到“里子”均得到优化,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此外,石家庄市还新建、改扩建8所义务教育学校,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提升体育公园6个,建成街边球类场地11个,开展群众性比赛1000余场,丰富市民健身生活;针对电动自行车“飞线”“上楼”等问题,加强既有住宅小区充电设施建设,目前全市电动自行车数量与充电端口数比例已达3.2∶1。在农村地区,新建农村卫生户厕4141座,建设改造农村公路443公里,新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4条,新增村级客货邮服务点28个,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便利度得到极大改善。

公共服务提质,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石家庄市从智慧养老、便捷就医、健康筛查、惠民演出等多方面发力,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让群众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小常,帮我预约一下明天上午的居家按摩。”裕华区塔坛社区居民白秀华通过智能终端“一键呼叫”,不到5分钟就预约好了服务。汇通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创新“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送餐、理发、打扫卫生等便捷养老服务。

卫生健康事业关乎民生福祉。石家庄市积极推进就医购药便民服务工程,目前53家医疗机构实现预约挂号“一网通办”,77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开通医保码“一码付”结算。同时,为保障中小学生脊柱健康,筛查145万余人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筑牢出生缺陷防控防线,为全市孕妇提供产前基因免费筛查65629例,实现目标人群应筛尽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石家庄市创新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一体灵活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线下大市场+线上云平台”一体化服务,助力群众就业。今年1至8月,开展创业服务3.6万余人次,帮助2.8万余名失业人员再就业。鹿泉区零工市场的“手绢花缝制技能培训+订单回收”项目、裕华区智汇城社区巾帼家政驿站的育婴师培训等,均为特定群体提供了就业支持。全市还大力实施“河北福嫂·燕赵家政”提质扩容工程,建立进京津基地14个,选树五星级“河北福嫂”39名,开展巾帼家政进社区活动1785场次。

聚焦重点群体,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石家庄市情系困难群众、残疾人、患病妇女等特殊群体,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准帮扶工程,织密织牢社会救助网络。

在赵县范庄镇杨户北门村的面点技能培训班上,残疾人正学习中式面点制作。培训结束后,县残联还将为有就业意愿者优先介绍工作。今年,石家庄市各级残联已为3910名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并为2.8万余人次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辅具适配及家庭无障碍改造。

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程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保障。藁城区作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探索“物质+服务”兜底保障形式,为特困人员李小驴等困难群众提供居室清洁、康复护理等28项服务,使其晚年生活舒心安心。全市不断完善多层次救助体系,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针对妇女健康,石家庄市积极开展“两癌”免费筛查与健康知识讲座,今年救助低保特困“两癌”患病妇女39名,每人发放救助金1万元。法律援助扩面提质工程则为重点人群提供了无偿法律援助服务6798件,用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如长安区新就业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站成功帮助网络主播小张追回欠薪。

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公共服务的优化,再到对特殊群体的温情守护,石家庄市20项民生工程的持续推进,正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与力量,书写着“民生之盼”变“群众之赞”的温暖答卷。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