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着力推进中小博物馆提升工程,博物馆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25年6月,全省备案博物馆达406家,其中389家免费开放。石家庄、承德、保定等5市试点成效显著,保定市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河北样本,提前完成“百馆之城”目标。
深挖底蕴,构建“百馆之城”体系
保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依托京津冀核心区位优势与深厚文化积淀,于2022年率先响应省级“博物馆之城”建设构想。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出台专项规划、整合市域资源,并配套《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77家博物馆在4年内从无到有,形成42家国有博物馆为骨干、58家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体系。2025年,河北省政府将“培育保定‘博物馆之城’品牌”列为重点举措,彰显其示范意义。
千年文脉,铸就文化根基
保定的文化遗产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沃土:清西陵、直隶总督署等59处国保单位,2万余件可移动文物,以及莲池书院、淮军公所等专题博物馆,共同勾勒古城历史脉络。非遗主题博物馆如涿州蛋雕艺术馆、涞水掐丝珐琅馆等,通过创新展陈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市博物馆新馆的“保定故事”等展览,更成为解读城市魅力的窗口。
创新模式,激发建设活力
保定推行“大馆带小馆”合作机制,借助河北博物院资源提升基层场馆水平;创新“三权分置”模式保障中国古动物馆高效运营;通过“公助民办”解决社会力量办馆场地难题。顺平民俗博物馆依托文保单位免费开放,惠及基层群众。此外,直隶总督署沉浸式体验、淮军公所智慧化建设等,均彰显科技赋能文博的创新实践。
融合发展,拓展社会功能
保定结合“医车电数游”等产业,打造印刷、中医药等特色行业博物馆;依托19所高校推动“馆校合作”,河北大学等高校博物馆成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支点。白石山地质馆等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则构建起解读华北地质演化的“活态教科书”。
在惠民服务方面,各博物馆推出“第二课堂”、研学品牌及夜间开放活动;《保定博物馆护照》成为文化名片,市集嘉年华、诗歌快闪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2025年“五一”假期,保定接待游客774.25万人次,文旅消费同比增长10.62%,印证了“博物馆之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保定以“百馆之城”建设为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未来,河北将持续深化博物馆“量质双升”,依托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博物馆的力量”在城市软实力提升中绽放更大光彩。
此报道内容源自《博物馆中国》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